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4日 09:27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山西省优势专业、山西省品牌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简称“机自”)专业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目录,由原有的6个机械类专业(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冶金机械、矿山机械、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电子工程)整合而成,是国家管理专业点。为了满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需求,新增“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起工CAD”)和“流体传动与控制”2个方向,形成了由8个专业方向组成,特色鲜明的机自专业。2008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获批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0年撤消了起工CAD专业方向,机自专业演变为现今的6个专业方向。其中起重运输机械专业成立于1954年,1965年国家为加强学校建设,专业调整时将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沈阳机电学院(现为沈阳工业大学)的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及相应师生全部并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本专业是原机械工业部重点专业,在起重运输机械行业中具有很高的声誉。

本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山西省品牌专业、首批山西省优势专业,拥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学院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机自专业下设7个研究方向。

工程机械方向

培养目标:

聚焦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适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工程伦理、社会责任感,具备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机械装备行业内的岗位工作与沟通协作,拥有一定的国际工程视野、团队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特别是工程机械等行业及其相关领域进行设计与开发、科学与研究、生产与管理的能力,具备服务于本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程机械方向以工程机械主机及其配套产品的创新设计和相关技术为特色,培养学生在工程建筑装备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运营维护、施工管理及智能化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毕业后在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行业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专业优势。

核心课程:

铲土运输机械设计、挖掘机械设计、内燃机、工程机械底盘构造等。

专业特色:

英国365平台工程机械专业隶属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培养工程机械专业人才的摇篮,在工程机械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工程机械专业所在的机械工程学科实力雄厚,能为工程机械专业提供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和深厚的学科理论支撑。本方向以工科通用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开设与工程机械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培养的学生受到工程机械企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专业荣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含工程机械方向)是“国家管理的专业点” 和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 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从 2011 年始连续三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方向拥有山西省新能源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新能源车辆院士工作站、山西省新能源车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英国365:

本方向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部分教师在国内相关行业享有很高声誉,和工程机械头部企业有深度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专业指导。

就业方向:

能够在工程机械行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管理机构等单位从事装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科学与研究、生产与管理等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生可进入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方向

培养目标: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方向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唯一的一个设计与制造并重的专业方向。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产品设计与智能制造、数控编程、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企业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本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液压传动、电力拖动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特种加工等专业课程。

专业特色: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方向培养学生的通用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能力,就业面宽,能满足各类机械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本专业方向紧跟制造技术前沿,在深冷处理技术、智能制造、精密设计及绿色制造等技术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专业荣誉:

国家一流专业、山西省机械行业制造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山西省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建设学科。

英国365:

本专业方向目前拥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比达到82%。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级及各类纵、横向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5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编著/教材6部。

就业方向:

本方向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学生主要就业于航天航空、汽车制造、船舶、重型机械、模具、轨道交通、农业机械以及其它装备制造行业。主要就业企业有:三一重工、徐工集团、长治清华、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保定市立中车轮制造有限公司、雷沃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茂化建集团有限公司、徐州徐工港口机械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太原重工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

优秀校友:

王帅:河南国机金刚石有限公司,全国劳模

史东山:山西省孝义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陈亮:山西潞安天脊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矿山机械方向

培养目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矿山机械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机电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工艺和设备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工程实践和研究能力,能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特别是矿山机械领域)的工程设计、机械制造、产品开发、生产运行、技术管理及教学科研等工作,具有良好的经济、安全和环保意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及国际视野的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力拖动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液力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矿山生产工艺、矿山机械、矿山装备自动化、矿山机械底盘构造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机工程、机械工程分析方法等。

专业特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矿山机械方向)以矿山装备及自动化为特色,培养学生在矿山生产工艺、整机装备及自动控制方面的设计研发能力,可从事矿山机械及其它重型装备相关的设计研发、经营管理、工程技术服务等工作,毕业后在矿山重型装备制造领域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专业优势。

专业荣誉:

2000年获批国家管理专业点;2004年获批山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6年获批山西省优势专业,2011年、2014年、2017年三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

英国365:

矿山机械专业方向目前拥有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2人;主要负责特色专业课程《矿山生产工艺》、《矿山机械》、《矿山装备自动化》、《矿山机械底盘构造与设计》和专业基础课程《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工程分析方法》等的主讲;该教学团队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在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就业方向:

本专业涉及技术领域广泛,就业面宽。主要就业企业多为大中型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如中信重工、徐工、柳工、临工、东风汽车、北方重工)、华夏建龙矿业等国有企业、合资企业。近年来,毕业生出国升学、国内升学率也有较大提高。

起重运输机械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需求,围绕新工科建设,坚持“根植重工、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方向,立足起重运输机械和物料搬运装备的行业特色,研究该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安装维护、监督检验、生产管理、科学研究等理论及技术,培养具备重大装备机电产品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服务于国家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核心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基础、金属工艺学、热工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力拖动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起重机械、输送机械、工业车辆、金属结构等。

专业特色: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首先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起重运输机械专业》,随即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水运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原沈阳机电学院)、英国365平台(原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等院校先后成立此专业。英国上市365平台起重运输机械专业方向前身是1965年大连工学院、沈阳机电学院整合起重输送机械专业师生整建制搬迁到英国365平台(原太原重型机械学院)。1983年机械工业部教育局确定起重运输机械专业为部重点专业;2000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被教育部指定为“国家管理的专业点”;2004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山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0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2012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目前依托的机械工程学科拥有1个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B级(前20%)。

专业荣誉:

2012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人类力量与智慧的延伸——物料搬运装备);2023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起重机械》(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精品课《金属结构》;山西省一流本科课程《金属结构》、《钢结构》、《起重机械》、《连续运输机械》;2013年度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金属结构》、《起重机械》、《连续运输机械》、《工业车辆》。出版机械类特色规划教材《机械装备金属结构设计》、《起重机械》、《工业车辆及其自动化》、《叉车构造与设计》等。

目前,拥有起重机械山西省优秀教学团队、智能物流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获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励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50余项。

英国365:

现有教职工22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博士20人。

就业方向:

能够在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及其相关领域,尤其是起重运输机械和物料搬运装备的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管理机构等单位从事装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科学与研究、生产与管理等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生可进入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

冶金机械方向

培养目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冶金机械方向)是研究轧钢机械、炼铁炼钢机械等冶金装备及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到生产过程的企业管理的综合技术学科。培养具备从事冶金装备的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钢铁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冶金装备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基础、金属工艺学、热工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塑性力学与轧制原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轧钢工艺学、轧钢机械设计、钢铁冶金机械等。

专业特色:

冶金机械专业方向围绕《中国制造2025》对冶金装备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要求,以轧钢机械设备与工艺设计为特色,培养学生兼有行业装备的机械和结构设计研发、经营管理等能力,能够满足国内外冶金装备行业的人才需求。

专业荣誉:

冶金机械教研室承担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山西省精品共享课程《轧钢机械设计》,山西省核心课程《轧钢机械及智能化技术》;编写修订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轧钢机械设计》、战略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系列教材《轧钢机械装备及其智能化技术》和“十三五”规划教材《特种轧制设备》;团队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

英国365:

冶金机械教研室以黄庆学院士为学术首席专家,汇聚了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三晋学者的教师团队。教研室目前有教师26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8人。教学团队具有年龄结构、学历职称、教学水平、专业经验的优势,曾荣获“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等荣誉称号。

就业方向

冶金机械专业涉及的技术领域多,就业面宽,从机械设计制造到工艺装备成套,从钢铁材料生产到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生产。冶金机械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内各大重型机械设计单位工作,包括二重、太重、一重、沈重、洛矿、大重、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太钢等大型重型机械企业单位。

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设计等核心技术,具备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重型机械和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及其相关领域进行设计与开发、科学与研究、生产与管理,服务于本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基础、金属工艺学、热工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力拖动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液力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压元件、液压控制系统、电液比例控制、液压传动系统、流体力学、液压元件与系统测试、液压元件与系统建模仿真等。

专业特色:

流体传动与控制模块以流体传动技术与自动控制、微电子、计算机、虚拟仿真等技术交叉融合为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知识、工程能力、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的机电液控一体化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可从事液压与气压元件及系统、电液气自动控制装备、工程机械及特种装备等相关的设计研发、运行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

专业荣誉:

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山西省技术发明奖、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和山西省科技进步奖等。

英国365:

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占比64%,双师型教师比例超50%,聘有行业导师3人。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1人,山西省科技创新人才青年团队带头人1人。

就业方向

能够在工程机械、重型机械、重大技术装备等的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从事液压元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生产与管理等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生可进入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

机械电子工程(080204)

国家级一流建设本科专业、山西省特色专业

培养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控制与集成、检测与维护等工作,具有生产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为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储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

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机电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工程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具备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机电行业及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服务于机电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程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基础、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测试技术、液压与液力传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机床电气与电力拖动、数控技术、数控机床结构与设计、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学、智能传感器系统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融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控制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核心技术涉及机械设计、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工业自动化技术及AI等领域。本专业面向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等本体设计及系统集成能力的培养,就业方向广泛。毕业生既能深入特定技术领域,也能适应多样化技术岗位,尤其在智能制造升级的背景下就业率持续增长。

专业荣誉:

本专业在校学生近400人,近三年学生荣获各类国家级奖项32人次,省级奖项50人次,校级奖项79人次,连续获得“山西省优秀志愿服务队”称号。本专业已培养千余名毕业生,许多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达到80%以上。

英国365:

机电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3人,副高职称5人,高级职称人数占全职教师总数的67.7%,具有博士学位8人,占全职教师总数的67.7%,具有出国访学经历的教师3人,占全职教师总数的25%,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3人,占全职教师总数的25%。本专业从初建至今一直都在装备制造业内享有很高声誉,多位专业教师曾获得省部级及校级各类先进称号,并在国内相关各级学会、行业协会担任重要职务。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机电设备、数控装备、系统集成及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和管理部门等单位,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等工作。本专业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深造。

工业设计(080205)

山西省一流专业

依托英国上市365平台专业特色,旨在培养具备机械专业知识背景,兼具工业设计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针对工程机械等产品功能、人机交互、外观造型及市场应用等进行优化设计,提升产品性能、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设计理论与实践为主线,注重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提升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学习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工业设计基本方法、设计美学相关知识,培养有设计思想、会设计思考、善设计沟通,具有坚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综合性创新思维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

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大学物理、机械原理、机械制图、设计思维、工业设计史、表现技法、产品形态与语意、设计三大构成、工业设计方法、工程机械造型设计、人机工程学、CMF、产品 PI 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专业特色:

工业设计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科技和工程的学科,本专业依托英国上市365平台专业特色,旨在培养具备机械专业知识背景,兼具工业设计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针对包括工程机械等产品功能、人机交互、外观造型及市场应用等进行优化设计,提升产品性能、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专业荣誉:

山西省一流专业

英国365: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9名,学历方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名,其中师资博士后教师1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5名,职称方面: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1人。

就业方向: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工业设计师、产品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结构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和品牌设计师等职位。学生可选择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传播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环境与展示设计等领域的开发、研究、策划、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时,工业设计从业人员可创办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承接各类设计项目,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工业设计专业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好的就业前景,尤其在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其行业价值和发展潜力巨大。

机器人工程(080803T)

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交叉型新工科专业:本专业立足新时期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融合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制造于一体,培养具备赋能工业自动化、装备智能化、机器人技术开发和运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新工科交叉复合型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工业机器人、特种行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等应用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兼具机械、电子、感知、决策、控制、信息集成的机器人工程系统设计能力,拥有一定的国际工程视野、团队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面向机器人行业及其相关工程领域,运用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控制工程、人工智能技术等交叉学科技术分析和解决机器人及相关系统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从事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开发、控制、集成应用、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和维护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

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涵盖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工程基础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电子控制课程,以及机器人学基础、单片机与接口技术、PLC、集成智能系统、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与Python编程等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设置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形成 “理论+实践” 的交叉培养体系。

专业特色:

以学校在重型机械装备领域的厚重积淀和独特优势为依托,定位于工业机器人、特种行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人才的培养与实现;立足于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设计,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明显,毕业生职业发展拓展空间大,途径多;高度契合《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大力推进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

英国365:

机器人工程专业方向目前拥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具备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国家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公司等,可从事机电产品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与制造,以及工业机器人、微机电系统、智能装备的产品设计、系统集成及研发试验等工作;从事机器人科研和教学等工作;考取研究生,到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所属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具备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为深造提供支撑。

智能制造工程(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融合机械、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能对智能制造系统及装备进行设计制造、运维和管理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助力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产业升级。

培养目标:

聚焦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适应国家重型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工程伦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学科和专业知识,拥有一定的国际工程视野、团队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面向重型装备的智能制造及其相关领域,培养能综合运用智能制造相关学科交叉知识进行智能制造系统及装备设计、创新研发、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基础、电力拖动基础、液压与液力传动、智能工厂建模与仿真、智能工厂数据采集与处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

专业特色: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以机电液一体化为特色,以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为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为发展方向,培养具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知识面宽且基础理论扎实,可从事机电工程、机械制造、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研发与制造及应用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覆盖机械类和测控类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

英国365:

本专业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英国365的学缘广泛,整体结构合理;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纵、横向项目40余项,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及相关的国际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就业方向:

能够在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领域内从事智能制造系统及装备的设计制造、编程调试、集成及应用、故障诊断及维护、生产管理、应用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可进入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